在国有企业里,管理人员的数量与员工的数量是有一定比例的,虽然国家没有强制规定,但国有企业要增加一个管理岗位,或增设一个管理部门,是需要经过上级审批的。
一般比例控制在1:5至1:10之间。至于这个比例合理与否,这里不做讨论,有的民企,外企把这个比例控制在了1:20乃至20以上。
有许多的国企,出现了很不正常的现象,工人越来越少,管理人员越来越多,在企业出现困境的时候,依然是减少工人为主。
老王是一家国有企业的老工人,在九十年代进厂的时候,他就知道企业管理人员与工人是有一定比例限制的,他们车间300多人,车间职能管理人员只有车间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质管员一人,生产调度一人,设备管理员一人,统计员一人,财务人员两人,当然车间里分四个工段,每个工段有一位工段长,一名统计员,班组长不脱产,实际上就是干活的工人,平时做一下上传下达就好了。
老王说,在九十年代,他们工人虽然不会固定的休周六日,但是有倒休,每个月休息八天基本上有保障。
后来,好像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变了,为了提升企业效益,先是减少工人,把老工人们一刀切了,工人岗再无倒休人员。
老王讲,以前管理层人员少,工人们想当官,都在使劲儿工作,做到出类拔萃,希望有一天,领导岗位出现空缺了,自己有拿得出手的成绩。
工人没了休息之后,许多有点关系的人,都使劲地托关系走后门,跳出工人队伍。
工段增设了两个副段长,车间里的职能管理人员基本上也不再兼任职务,有了安全员,现场管理员等等,多了几个副主任,各个主任还有助理。
这还不算完,老王说,国有企业似乎有一大优势,贷款似乎很容易,老王没感觉出自己的企业效益有多好,但企业却能贷出许多钱来购买设备,这样生产规模就大了,企业也就美其名曰发展了。
很糟糕的情况就是,设备多了,按理来说应该增加工人了,不是这样的,公司大力提倡工人一岗多能,一人操作两三台设备。
工人有怨言,但大部分为了生活不得不忍气吞声,说实话,工人们只是干活,根本就无暇顾及设备的维护保养。
设备的故障率高了,公司成立了设备监督小组,专门检查工人们使用设备的情况,生产计划完不成,公司有成立了计划兑现检查小组等等,基本上都是在现场拍拍照片,在电脑上发发文件,出具一个考核意见的工作。
这种模式,让老王他们感觉到了,一个工人干,多个人过来检查,挑刺。
近几年,公司亏损,为再次减少工人的数量,公司要求一线流水线改成十二小时工作制。
老王急了,带上不愿意上十二小时的工友找领导理论。
老王说话很直接,凭什么公司只减工人而不减职能管理人员?领导告诉老王,工人与职能管理人员是有比例的,现在减的是工人,下一步就是职能管理人员了。至今,老王没看到减了管理人员。
老王很生气地谈起了工人工资低。领导说,企业不景气,也是为了让工人们多挣点钱,才要改十二小时工作制的。至今,老王也没看到工人上了十二小时就多挣钱了。
最后,老王也很无奈,一个工人干,三个管理人员看显然不合理,至于国有企业有没有管理人员与工人的比例限制基本上也是毫无意义,毕竟“工人”说减就能减,“管理人员”说减很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