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 本文为中信出版社书籍
《芒格之道》 查理·芒格 著
责编 | 啸天
7月18日,在《芒格之道——查理·芒格股东会讲话:1987—2022》中文版全球首发之际,中信书院联合芒格书院,邀请到万科集团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芒格书院创始人施宏俊展开对谈,三位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探讨查理·芒格思想与长期主义在当下的意义,希望能够给身处迷茫与困境中的读者,带去一些启迪。
本次活动首先由三位嘉宾分别分享,而后是嘉宾对谈,以下为本次对谈实录。
王石:从芒格思想和长期主义看当代企业家精神
谈到查理芒格,相信企业界都不陌生,尽管大家更熟悉的是巴菲特,就我个人而言,我去过不止一次每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当然我作为被邀请的嘉宾是在台下的,所以我没有和巴菲特一块吃过饭,也没有和他畅谈过。
但查理·芒格确实不一样,我和他不仅一块吃过几次饭,而且,还在一块交谈过。
今天这个主题:我从芒格身上感受到了什么。说到长期主义,我今年已经 73 岁了,应该说我认为我是有资格来谈的。
长期主义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是作为人如何能一直做一个长期的事情。当然首先要身体好,芒格、巴菲特都得身体好,今年正好是芒格百岁生日了。
第二长期主义是一种精神。比如说“朝闻道、夕可死”,你只要得到了一种道理、一种精神,那就已经知足了。人的长寿只是一方面,但更多是你能创造价值、且能传递下去,那就是一代一代的。我个人觉得,芒格两者都具备,所以是很令人羡慕的。
但是我还想谈谈,一说芒格长寿,大家都说一定要锻炼身体,一定要注意饮食。就我的感受来说,第一芒格先生好像不怎么锻炼,第二他天天捧着可乐喝,有时候嚼起巧克力,吃得特别香。所以如何长寿?
看来仅仅说要锻炼身体,还要注意饮食健康,这是一般化的,真正能够长寿健康地活着,显然还有其他的秘诀。
我的体会就是这两点,一种是精神的追求,另一个是社会上的利他主义。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非常重要的,什么叫利他主义?当然首先你能利己,没利好自己怎么能利他?同时来讲,就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服务。我个人觉得这是我在芒格身上体会到的最深的一点。
再说今天的主题,长期主义,我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讲。所谓的“长期主义”,首先要有野心。这里不是说寿命的长期主义了,而是一个企业如何创作一个品牌,企业如何长寿,企业的长寿是一定要可以一代一代让它传下去。
可能你会说你没有野心,没有抱负,没有理想。比如说我创造企业的时候,年纪已经比较大,我32岁到了深圳,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之后创造了万科,那时已经 33 岁。
我之前当过兵,当过工人,当过技术员,当过机关干部,经历也算很丰富了。但当时创立企业,企业能做成什么样我其实不大清楚,但是有一点我是很清楚的,就是我这一生应该有抱负,应该有所作为,应该在社上会做出一番事业。
怎么长期主义?第一个刚才我提到了,就是(要有)野心,要长期能做下去。第二,怎么能长期主义?非常明确,就是既然长期,它是不是受你人生长短的限制,是不是你退休之后和你没关系了?应该不是的。
所以长期主义企业,企业的生命周期,虽然从数据来看,企业的生命周期要长——世界百强的平均年龄还没有超过四十年,明年是万科成立四十周年——所以长期主义就是需要一代一代一直能传下去。
中国有个俗语叫“富不过三代”,实际富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事业一定是家族的事业,而接手的接班人有一定概率不是很优秀。即使儿子很优秀,孙子是不是也很优秀?有没有这样的?
有。但这种概率比起在公众社会上选拔出优秀干部接班人的概率,显然后者成功的概率就更大。再从长时间来讲,血缘接班也很容易到第三代就衰落了。
万科也会有这个问题。虽然我的兄弟姐妹和下一代亲人都比较多,但是我对自己有非常明显要求,万科里第一不要有我亲戚朋友,第二不要有我大学同学,第三不要有我部队转业的战友,我严格遵守这三条准则。
首先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万科接班人的问题,长期主义让一个企业能在每一代接班人中选出最优组合。当然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比如我们是中国的企业,改革开放之后成立的企业,如何让自身和现代、未来结合起来?显然制度设计上是非常重要的。
制度设计上简单来说就是三句话,六个字:第一就是简单,第二就是制度,第三就是透明。
简单就是不复杂,简单的事情简单处理,复杂的事情简单处理,绝不允许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第二就是制度,制度对应着什么呢?
对应着权谋。我们的制度不权谋,都在阳光下。第三个透明,那就是现在更多讲的是信息化过程当中,信息化、扁平化、效力化,这个透明值非常重要。这就是我讲的,万科的长期主义。
第三个长期主义。管理当中有几个简单的案例,我这里不妨简单说一下。1992年,全国的第一批房地产热,热到什么程度?可以这样说,房地产行业有一句流行话叫“低于40%的盈利不做”,当然现在没人敢这样说了。
就这句话,我公开发表声明说“万科利润高于25%不做”,当时引起很多争议,现在我说明下为什么不做,因为我们相信市场是公平的,你怎么暴力赚钱,最后会被市场惩罚。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
管清友:换一个视角看经济发展
我是作为一个经济研究人员去看《芒格之道》这本书的。其实我非常留意芒格、巴菲特,包括王总他们这些企业家、投资家的言论,包括前段时间王总在雅布力会议上讲到大河地产,它在过去30年里转型,现在它的服务业的收入已经占到 3/4,原来传统房地产只占了 1/4。我将用这个案例去讲房地产整体行业转型情况。
其实巴菲特也好,芒格也好,企业者和投资人都非常熟悉,做经济研究、特别是围绕资本市场去做投资研究者,对他们也非常熟悉。这些年来每年的股东大会,无论是巴菲特的观点还是芒格的观点,我们都非常留意,都在学习和会。
我直观的感觉是,看了这么多关于巴菲特、芒格的研究,我一直觉得这俩老先生真的好像是未来穿越回来似的,他们的很多观点非常有穿透力,甚至他们的一些短期选择,当时看不太清楚,但可能过半年、一年、甚至两三年以后,会发现他已经走在了几乎所有人的前面。
《芒格之道》里讲到了从1987年到2022年,这30多年时间里,芒格在(西科金融)股东大会(和每日期刊股东大会)上的观点,谈论的话题非常广泛。
芒格先生明年(2024年)就一百周岁了,他生于1924年,王(石)总提到长期主义,首先身体要好,活得要长,这点非常重要。
关于《芒格之道》,我有几个体会。第一,确实是人生智慧。芒格的话语非常平实,被翻译过来的语言也非常平实,正所谓大道至简。
他讲的很多事也不是在刻意地讲什么道理,就像一个老者,管过上市公司,做过投资,有过很多经历,甚至有过很多不良嗜好,比如爱吃巧克力、爱喝可乐,也不怎么运动,但他平实的语言里充满了智慧。有很多事可能要仔细琢磨,看似平淡如水,却又浓郁非常。
第二,从我个人角度而言,我在央企待过,在券商待过,现在做研究。我会观察行业,观察金融业,观察整个科技的变迁。芒格在股东大会里的这些讲话,本质上是一部“百科全书”,这里面涉及到什么呢?
你会发现这30多年时间里,科技的变迁、商业模式的变迁、产业的变迁,包括我个人更关注的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变化等等,其实都在这里面,因为他每年都要谈论当时大家可能最关心的问题。
股东大会里头也有很多人在提及相关的问题,有职业投资人,也有企业家,还有20岁左右大学生。所以芒格在股东大会上的讲话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关于经济发展、产业变迁、商业模式的创新分享,我觉得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东西。尤其他还点评了很多人,包括中国的企业家。
第三,它真是一部最近30多年以来,活生生的或亲历的世界经济史或者是金融史。因为这里头他们谈到了亲历过的美国的次贷危机、日本的泡沫破裂、互联网泡沫破裂、比特币加密货币,包括新冠疫情等等,还有金融监管,所以是活生生的一段历史。
我虽然是做宏观经济研究的,这些年来我一直也在市场一线做交流、做调研,我个人最大的一个体会是,从微观到宏观去思考是特别重要的事。
尽管,无论是芒格先生还是巴菲特先生,他们不是特别在意所谓的宏观经济,因为他们说“我们看不懂”、“我们无法预测”,他还特别提到“我从来不从美联储的什么利率政策里头赚钱,我也赚不到这个钱”,但实际上据我们的观察,会发现他每一次选择几乎都是宏观对冲大师。
最后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中美两国的投资环境、企业经营环境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的投资环境,芒格是属于比较坚定地看好中国市场的顶级投资家。
在书里(《芒格之道》)他也比较了中国模式和新加坡模式,比较了比亚迪和特斯拉,比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监管政策出台等等。所以我觉得他对中国的看法是比较多、也相对比较详尽,而且从他的角度去看,可能对于我们而言确实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换一个视角去看待中国的发展。
《芒格之道》这本书特别适合放在床头,放在书桌上,时不时一定要拿出翻阅翻阅,而且它也特别好读。书籍的编辑很像编年体,(囊括)芒格关于经济、金融、产业、科技的一系列论述。
施宏俊:《芒格之道》背后,一位99岁的智者的人生智慧
听了王石老师和管清友博士的分享,我觉得特别受益。两位都曾近距离接触过芒格先生,他们也各自从企业角度或研究角度做出了很好的解读。我主要讲一下《芒格之道》这本书是怎么做出来的。
今年的5月8号我们去拜访了芒格先生,我把交流的情况也跟大家做一点分享。其实芒格先生可以说是改变了我。大概2013年,我们有幸出版了《穷查理宝典》,说实话在2013年前的我其实不太了解芒格先生,也许中国的很多投资人当年对芒格也不是太了解。
但是没想到,《穷查理宝典》出版后几乎成了一本经典,大家都认为它是价值投资的圣经。现在《穷查理宝典》的总销售已经超过一百万册了,我自己也受到了它很大的影响。
《穷查理宝典》和《芒格之道》,对普通人、学习者,以及希望在这个社会有所作为的人而言,其中有着很多可以学习的内容。我也因为受查理·芒格的影响,不断地在往前走,不断地做一些改变——三年前我们就专门成立了芒格书院,主要目标就是推广价值投资以及芒格思想,建立终身学习的阅读社群。
《穷查理宝典》出版以后,我们还一直在收集整理更多芒格的文献。因为在《穷查理宝典》里,除了他的11个演讲以外,其实只收录了部分股东大会讲话,大概 10 篇左右。通过整理,我们发现每年不但有股东会的信,也有股东会讲话的记录。
所以大概三年前,我们就开始把芒格从1987年以来的35年里,能收集到的股东会讲话进行了整理,然后翻译,编辑,最终呈现出这本《芒格之道》,其中包含芒格在西科金融跟每日期刊两家公司的股东会讲话。
这本书有点像编年体,是一年一年整理出来的。跟《穷查理宝典》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如果说《穷查理宝典》是偏重价值投资理念性道理的话,这本书就有点像价值投资的《论语》了。
什么叫《论语》,就是有很多弟子问大师问题。由于当年的书写材料、各种记录技术的限制,古代的《论语》只能是摘录大师孔子少量精彩的话语和思想。
但现在技术条件提升了。尤其是近年,资料基本上是齐全的,可以从音频、视频再转成文字。技术条件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把芒格的所有讲话,比较好地用文字呈现出来。
我们参加了今年5月 6 号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结束之后去了洛杉矶查理·芒格的家里拜访了他,共进了午餐。我们希望能够近距离地问芒格先生一些问题,希望面对面地听他亲自讲一些话。
我们告诉他,我们都很羡慕他,但不是羡慕他的财富,而是羡慕他的状态。他已经99岁了,却很放松,很健谈,从头到尾不但在谈话,而且精神很愉悦,是一个很通透的老人。
所以我们问他“我们都很想了解拥有这样一种幸福人生的你,有什么忠告可以给我们年轻人吗?或者我们应该要避免哪些问题?”芒格说到,首先你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观念是很相似的,我们国人往往认为与孩子、父母住在一起是必不可少的。去拜访芒格的当天,他第三个儿子的一家三口就都在他家里。
所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生活的,这确实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其次,芒格认为我们应该试着通过出售对别人真正有用的东西来让自己变得更富有。对企业家来说,也就是产品要对客户有有价值、有意义。
我们后来有问到芒格,你觉得你为世界留下的最重要的精神遗产是什么?芒格认为是‘合作’。事实上,合作是芒格的一个重要的人生感悟。他在谈话中也提到了多次,国家之间、贸易之间、种族之间,都应该合作、交流,尤其是强国之间更应该找到一个好的相处方式。
其次芒格还提到了‘终身学习’。他不止一次地赞赏过中国人的好学和勤奋。他曾经在飞机上看到邻座的中国女学生在做微积分,因此感叹道中国人不成功很难。中国人的终身学习精神,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有学习孔子儒家思想的传统,但现代社会除了学习儒家思想,还需要学习科学技术。芒格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与工程技术,比亚迪的几万工程师是它成功的基础,而正是中国较高的平均教育水平以及庞大的理工科毕业生数量,造就了比亚迪的优势。
第三点,芒格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得掌握普世智慧。在生活中要不断地积累常识,培养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从而让知识产生复利。
在交流的最后,芒格在给年轻的学习者们的寄语时表示,年轻人需要保持理性主义。其实“保持理性”这一点对喜爱芒格的人们来说非常熟悉。
芒格一向认为,造就他的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性”,不情绪化,用科学的方式来看待问题。这次的拜访我们并没有和芒格谈论很多具体的、投资相关的问题,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他的人生智慧。
在之前《穷查理宝典》出版后,相较于全球各语种的版本,中文版是卖的最好的,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芒格?
除了中国人读书多以外,我还有一点感悟,是因为芒格能够给中国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另外一条走向成功的路线——你可以不是富二代,可以不要靠别人,单靠你掌握的知识,也可以获得财富上的成功,从而奉献社会,取得社会价值上的成功。
王石X管清友X施宏俊:如何在实践中践行长期主义
施宏俊:首先我想问王石先生,刚刚您提到长期主义,实际上您在管理万科时也做了很多长期主义的决定,使得万科基业常青。我了解到,您从万科退休以后,一直在做创业项目,比如双碳这一块,都是一些非常新的领域,那么新一次的创业中,您是如何理解并践行长期主义的呢?
王石:我再次创业正好是在70岁的年纪,首先是需要一个好身体,我现在的身体状态非常好。
我为什么会决定再创业呢?实际上 2017 年退休后,我在 2018 年创建了两个基金,一个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一个是猛犸基金。当时是决定退休之后在这方面去发力,为社会做贡献了。
但在 2020 年 10 月份,我决定再次创业,为什么呢?在看到碳中和路线图后,我认为不仅是中国,全世界的碳中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一切都会向绿色、低碳迈进。中国的时间表已经给出来了,因此我决定创业做“碳中和社区”。
说到社区,实际上和房地产关系挺密切的。碳中和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生产产品时产生了碳,其次产品在使用中也在消耗碳。一个城市一年有50%的碳排放发生在建筑物里,工业发达国家甚至达到60%。
建筑物中的碳排放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工业生产,包括电力生产及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第二就是生活中的碳排放,日常的取暖和用电,所产生的碳排放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考虑建设“碳中和社区”,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
我的这次创业和长期主义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我为这次的创业准备了20年,在21年前,我登了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在海明威笔下那是一座常年积雪的雪山,但当我登到顶峰时,并没有发现一片雪,我很惊讶,由于气候变暖,这里甚至不再积雪了。我意识到,气候问题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的。
中国的房地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其中 70% 是从国外进口的,包括亚马逊热带雨林,此外,房地产大量需要的水泥产业也是碳排放大户,此后万科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住宅产业化。
万科的行动是有成效的,整体来说,房地产行业的开发量与碳排放是正相关的,在2021 年第三方的认证的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前 100 位碳排放名单中,万科的开发量排在第三位,但碳排放量是第 21 位,我认为我坚持做碳中和源于此。
2009 年,万科的绿色低碳成效不仅得到了中国住建部有关环保部的认可,也得到了联合国的环球署、住宅署、发展署的认可,他们邀请我参加世界气候大会。以后的每一届世界气候大会我都会参加。另一个契机在2011 年,我去到哈佛访学,了解到了很多国际事物的变化,同时也了解到气候的影响是世界一体的,需要各国联手共同面对。
我们的个人和企业需要学会长期主义,不要一味追求近两年的回报,在机遇来临时,你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你所建立的人脉,都会使得一切水到渠成。
如果现在你还没有确定自己的目标,那就坚持成为一个有理想主义的人,专注地做自己的工作,保持学习。查理芒格也曾说到成功秘诀就是保持学习。现在年轻人也不要因为自己输在起跑线上了就急于躺平,在没有看到发展机遇的时候,就静下心来学习,将芒格看作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施宏俊:以芒格为标杆,王石老师的创业之路至少还有 30 年的前行时间,而且你过往的创业经历也为今天做了积累。管博士也是最早提出碳资产交易的学者之一,您又如何看王石老师的双碳创业?
管清友:很惭愧,其实我是搞能源研究出身,我的博士后报告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选择。您提到的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我也作为清华的博士生参加了。当时IPCC 第四份评估报告的结论是,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中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
这个结论现在大家已经非常清楚了,但当时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我们还是个发展中国家,还会有更多的能源消耗,因此在气候问题方面,我们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但在 09 年哥本哈根会议以前,国内的主流意见是我们不要对此有明确的承诺。当时我博士刚毕业,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提了一个“直接承诺量化减排指标”的建议。这在今天来讲其实没什么,我们都已经承诺了双碳目标,但当时在国内压力还是挺大的。
王石:我当时组织了一个中国民间企业的访谈,也参与了大会,正好和解振华团长带领的中国代表团住一个宾馆,我们连续三天一起吃早餐。
我记得解振华当时忧心忡忡地告诉我,国际上并不满意我们做出的承诺,实际上我们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他就问我是什么态度,我说我举双手赞成。解振华当时如释重负,他说我就想听你这样的话。
管清友:我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参加中国经济 50 人论坛,当时老师有事就让我去讲,我就说了“直接承诺量化减排指标”的方案。
当时大家面面相觑,都不是特别同意。后来刘鹤同志说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些新观点,跟国际上应该有一些新的交流方式,不能老是用原来的一套说辞,没有新意,也无法说服人。我当时很受鼓舞。
后来我就到中海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工作了,除了跟踪油价之外,还要给要领导写材料。那个时候中海油就做了很多新能源实践,包括新能源电池、氢能等等。
正好我也回应一下刚才王石老师提到的长期主义。作为长期主义者,很多事都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布局,在这个过程当还会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和反对的声音,特别是在涉及创业的时候。吉利集团的李总也讲过,他们当时在坚持一些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
还有一个例子,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包括磷酸铁锂电池这条路线,也是很艰难才能坚持下来,当时的质疑非常多。
我们后来发现,二级市场真正认可磷酸铁锂电池、刀片电池这条技术路线,也就是最近三年的时间。企业家、投资家要真正做到长期主义是非常难的,在坚持的过程当中,你会遇到太多的质疑、批评、否定和嘲笑。
因为我在产业界、金融界也算是做过一些工作,也经历过一些事情,当我看《芒格之道》的时候,我越来越觉得这本书看似语言平实,但实际上要真正做到,需要一个认知的高度,需要一种韧性,需要一份坚持,当然也需要一点理想,其实非常难。
因此,王石老师的两次创业,我很佩服。我自己在 2017 年离开券商后,就基本上相当于半退休状态了,只做研究工作,观察时代变迁。所以今天王石老师的发言,倒是让我萌生了重操就业的想法。
施宏俊:其实刚才讲到的碳减排,就是对所谓的新能源的利用。芒格在这本书里边讲到比亚迪的时候,其中有一点就与之相关。大家对他当年为什么决定投资比亚迪,到现在还是有很多疑问的。
其中一个很重要一点,长期来看利用太阳能或者利用清洁能源,就是一个他认可的大方向。当然他也讲到当年比亚迪遇到很多问题,尤其是电池的技术,使得它是有失败的可能的。
但芒格就觉得这个大方向肯定没问题,也认为王传福先生是一个坚持长期主义的人,是一个科学家加上企业家的合体,所以他选择投比亚迪。
从2010年以后芒格对比亚迪以及对中国的一些阐释,是可以看得出他有一些比较超前的想法。芒格这些年对中国是褒奖有加。
每次说到中国,除了觉得中国人勤奋好学,还觉得中国的决策者务实。他常常说:“如果你要钓鱼的话,一定要到有鱼的地方去钓。”对于投资人来说,投资中国就是重要的实践。
这两三年我们的世界确实发生了一些改变,产业政策的调整对房地产有一定的影响,在这个情况下,两位怎么看我们中国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
王石:明年就是创业万科 40 周年,再说远一点,我应该2019年,是我到了深圳 40 年,我真是亲身感受了建立特区之后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港商投资深圳慢慢发展,如今深圳大厦林立,深圳的 GDP 也超过香港。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我确实能体会到这几年,尤其是民营企业,生产的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挤压,这是一个现实。第二个,国际上的贸易关系,出口方面显示民营企业在制造业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现在民营企业出口压力也非常大。第三,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过去了,也加大了民营企业的经营压力。
从我的视角看,第一,全球化还是一个大趋势;第二,中国的优势确实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土地成本变高,以前向中国转移的一些产业,现在开始向东南亚、非洲转移,这是个大趋势,这个大趋势背后是我们的红利在减少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国的市场,我们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中国在全球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对全世界还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然后我们从应用技术层面看,真的中国式的就是工程师红利才开始。为什么珠三角还是这么有活力?就是应用技术能力强。
为什么我要再创业,就是碳中和经济时代的到来,整个行业,无论是传统行业、新兴行业都要在探索方面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相信一些传统行业会因为不能应用数字经济被淘汰掉,传统企业转型是一个当务之急,在这个大转型之中,就有各方面的创业机会。
对民营企业我还是相信就是效率原则,既然是国际化的大分工,最后来讲就谁的项目行动最快,谁的反应最快,谁的产品最响应市场需求原则。从效率的角度看,民营企业的支撑作用是无法取代的,而且现在的企业们一定要明白,过去那种靠扩张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管清友:作为一个经济研究工作者,我们从几个维度或者几个群体来说。
第一个是从中国的就是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来讲,我们肯定是要注意到这一轮产业周期的变迁或者经济周期的变迁。水大鱼大的时代确实结束了,我们面临新的升级转型。
最近我去长三角、珠三角比较多,我觉得中国这一批优秀的企业群体可能会有所谓的新一轮的走出去,那么中国自己也会经历所谓的产业出海和资本出海的过程。这个有点类似于过去日本 30 年发生的情况,大量的企业到全球去,资本也到全球去,这涉及到一系列的调整。
第二,我们确实是在经历一个什么呢?可以说百年变局,经济上是进入到一个新困境,大部分中小企业会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
第三,现在比较重要的在于什么呢?如果说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作为一个个体意识到这个问题,那么就要找准在这样一个经济周期交替、世界秩序重置过程当中,产业变迁中的机会。
比如刚才讲的是双碳肯定是一个大的赛道,也一定是可以长期做事情。但是怎么切进去,怎么找到切口,怎么样形成好的商业模式,怎么样去发现新的真正有用的、能够减碳的、固探的这样的技术,而且是可商业化的技术。我觉得实际上还有很长的这个路要走。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反而我觉得其实更加提醒我们就如何把自己这个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状态,才能去应对,才能调整心态、调整策略,去应对这样一种大的这种变化和转折。
所以也许对很多人来讲是挑战,也许对很多人来讲是大的机遇。
施宏俊:如果我们从芒格和巴菲特他们的公司来看的话也是这样,如果他们现在经营的还是伯克希尔那家纺织厂的话,早就穷途末路了。
在《芒格之道》后半部分讲的每日期刊公司,也是一个例子,每日期刊原来是一个法律报刊,到了现代也要做转型,转成法律线上信息服务。2019年芒格开每日期刊股东会时还说:“尽管我已经95岁了,我们这几个人还要在这想着怎么转型,怎么把一个报刊公司变成一个IT公司呢。”
为什么巴菲特、芒格还能够不断盈利,其实因为他们一直不断在提高自己的认知,不断在学习,这是非常厉害的。
说到年纪的话,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芒格对怎么过好老年生活是有很多关注的,他提到有个叫“西赛罗”的老先生,老先生有句话是“如果你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那你到了晚年会比年轻人更幸福”。王石老师也年过70了,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现在的状态吗?
王石:哈哈哈,我就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应该是发生在 22 年前,20年前我那时候是五十岁,那时候是万科上市,我又登顶珠峰,所以是风头正劲,所以上了一些节目,但有一次就进了一个栏目,一进去我说哟,进错门了,因为上面一看是那个栏目叫夕阳红,哈哈哈。
我现在 73 了,真的进入了古来稀的年龄。要问我是什么感觉?我就感到特别新鲜。
新鲜的什么地方?新鲜在我还没经历的人生,我年轻的时候对生命是有焦虑的,焦虑在没到老年了,人可能因为车祸、癌症,各种的原因就走了,我现在真正进入老年了,那就是感受到老年生活的种种。
第一就是退休,第二身体开始衰退。第三个你要准备什么时候立遗嘱,进入老年,这几个问题没法回避,过去焦虑能不能走到今天,当来到今天,过去没有经历过的都很新鲜。
以前爱讲“人生苦短”,真正的进入老年了,才发现,人生漫长。为什么呢?说过去到人到七十古来稀,现在还是稀吗?你看这芒格还在干活呢,还在创业呢,还在适应数字化转型呢。
人生漫长,怎么度过这个漫长的?简单来说,第一,不要给这个社会添麻烦。两条,我绝对不接受抢救,不仅自己在活受罪,再让家人跟着你陪着你,再给整个社会浪费财富。
第二,还是要锻炼好身体,要多读书,多动脑筋,还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才会觉得在这社会还有价值。
这就是我对老年的一个想法。
施宏俊: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我们都说芒格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榜样,那么请问两位现在吸收知识还是通过阅读吗?有觉得最近读了很有收获的书推荐给读者们吗?
管清友:现在大家获取信息或者学习的手段形式越来越多,其实读书是一种,我们碎片化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所以我觉得其实我们学习思考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自己有两个习惯,第一是我喜欢没有目的的读书。不需要什么目的。第二个我觉得是不求甚解,我最近也在看很多数学和物理的东西,尽管我的数理化基础估计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我觉得非常好玩,有时候翻一番多看一看,尽可能的让自己多元化的接触信息。防止自己出现所谓的信息茧房。
要让我推荐书,《芒格之道》一定要推荐给大家,它每篇不长,一个观点,一个故事,一个行业,一个周期,几乎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编年体的投资宝典。
王石:我无法和芒格比他在阅读上的勤奋和涉猎,但是习惯上,我也是到哪都会背着书,我是很少是一本一本的看,我基本上是四五本一起看,有些书是读几年都读不完的,有些书在飞机上一个小时就读完了,我觉得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
如果要我推荐书,我觉得应该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我从80年代到现在都在一直读,读了40年了。汤因比的历史观给我很大的启发,比如说为什么古文明,只有中国华夏文明还能延续到现在?
他说正是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一个封闭圈,因为你不封闭,那肯定就会新的文明来冲击它。这只是个例子,关于历史与文明的研究他的书里还有很多研究,阅读汤因比的分析也给我很多启发。
施宏俊:
感谢两位老师,最后除了《芒格之道》之外,我想给大家推荐一下王石老师今年出的新书《回归未来》,这本书里有王石老师对运动健康、双碳创业的观点和思考,我自己读完之后真的特别受启发。
发表评论